2007年11月1日星期四

成熟消费 读书无须追风"诺贝尔"

每年诺贝尔奖颁发后,国内总要掀起一场出版热―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大畅销。去年,诺贝尔文学奖公布,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获奖,世纪文景出版公司正好推出的帕慕克的代表作《我的名字叫红》,就因此成为当年国内出版市场上"最幸运的图书"。

然而,今年诺奖公布后,笔者"侦察"发现,读者在书店很难买到一本诺奖得主多丽丝・莱辛的书。据说,10年前出版过多丽丝・莱辛代表作《金色笔记》的译林出版社,目前正在赶着加印。

出版商应市而为,加印诺奖得主的书,无可厚非。但对于众多读者来说,读书购书是否非得追风诺贝尔奖得主的书,值得考虑。首先,包括多丽丝・莱辛在内的欧美作家的作品,所承载的毕竟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,缺少对这种文化的了解和涵养,未必能真正读懂,即便能读懂,也未必读得下去。二者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,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欣赏的,未必是你心仪的,冲着诺贝尔奖的声望和作者的名气而盲目买书,买回来的很可能就是永远的搁置,实在没有必要。另外,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作品,多是在诺奖公布之后赶时间翻译和印刷出版的,质量未必理想,有的甚至粗制滥造,错漏甚多,买这样的书很可能后悔不迭。

如今,早已不是无书可读的时代,购书、读书(包括欧美大家的著作)有更多的选择,无须跟风撵潮赶时髦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作出选择,那才显现文化消费的成熟。

在这方面,我有切身体会。9年前,听说《学习的革命》一书走俏,被称为"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",于是托人买了一本。买回一翻才发现,那书吹过了头,其实并无什么可取的新观点和新知识,而且其中的"经验"、"理论"也多不适用于中国。结果,那本书只翻了几下就搁上书架,一放就是多年。吸取了教训,以后买书就老练了许多,总要先"侦察",再决定是否掏腰包。比如那本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国人托马斯・弗里德曼写的《世界是平的》,我就先到书店侦察性"品尝",发现这书并不如宣传的那么好,有的观点也并不那么让人心服,于是决定不买。我把自己的经验,推荐给亲朋好友,大家都认同这个观点:读书,无须追风。



--
Chuntao Yuan

没有评论: